Skip to main content

6成超市貨品平均價格上升 雜糧及食米平均升幅較大市民百上加斤

  • 2020.04.15

到超市購買食品和日用品是市民大眾的日常生活,其產品價格升跌,自然備受關注。消費者委員會公布2019年度超市價格調查,檢視本港3間大型連鎖超市,共230項較受歡迎貨品的總平均售價,發現較2018年輕微上升0.6%。儘管升幅低於同期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(2.9%),但如果將貨品劃分為50組,並歸納為12大類,以類別計算,「雜糧/調味」及「糧油食品」的總平均售價錄得的升幅最高,分別達3.3%及3.2%;以組別計算,則「食米」及「急凍食品」的總平均售價的升幅最高,分別達8.5%及6.7%,升幅均高於同期通脹率的2.9%。

消委會高度關注,無論以貨品大類或組別計算,糧油食品類及食米組別均有顯著升幅,加上面對經濟下行,日常支出更為沉重。調查又發現,部分貨品組別中,同一組別各款貨品的最高及最低平均價格的變動幅度可相差逾2成,建議消費者購物前貨比三家,精明消費,以減輕經濟壓力。

「雜糧/調味」是2019年總平均售價升幅最大的貨品類別,該類別下的5組貨品,除「粉麵」的總平均售價下跌0.4%外,其餘4組貨品的總平均售價升幅由「穀類早餐」的1.8%至「急凍食品」的6.7%。升幅最為顯著的「急凍食品」,其總平均售價繼2017年及2018年上升1.9%及6%,連續第3年上升。當中2018年底一度傳出因生產商申請破產,而在本港掀起搶購潮的1款雞肉腸,平均售價漲幅逾2成。雖然「調味/醬料」的總平均售價只上升2%,但組別內的2款生抽錄得雙位數(12.4%及11.8%)的升幅,其中一個品牌的雞粉亦錄得近1成(9.8%)的升幅。

「糧油食品」大類在2019年的總平均售價上升3.2%,為年內升幅第二高的貨品大類。在該組別下,「食米」總平均售價繼2018年上升10.7%後,去年升幅亦高達8.5%,是年內升幅最高的貨品組別。組別內8款食米平均售價在過去兩年全部連續上升,升幅由2018年上升6%至15.6%,至2019年再上升4.4%至18.5%,情況令人關注。

因應今年初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,市面曾出現搶購食米現象,致該類貨品缺貨。消委會特別比較今年首兩個月「食米」於2間超市網上購物平台的售價,發現7款食米的平均售價,在今年2月均上升,當中3款的單件貨品平均售價分別較前一個月上升10.2%、9.9%和9.6%;儘管市場上的食糧有眾多選擇,但「食米」仍然是不少家庭的首選。消委會繼續密切監察食米供應及價格,適時向市民發放正確訊息,同時呼籲進口商及零售商穩定供應和價格。

此外,「罐頭食品」大類在2019年的總平均售價上升2.3%,類別下的3組貨品,除了「罐頭肉」的總平均售價輕微下跌0.5%,「罐頭魚」和「罐頭蔬菜/湯」的總平均售價則分別上升4.4%及4.2%,而該2組貨品內的全部貨品的平均售價全告上升。例如「罐頭魚」內的5款貨品中,1款豆豉鯪魚的平均售價升幅高達7.4%,而在「罐頭蔬菜/湯」組別內,1款黃粟蓉的價格升幅更達8.5%。

不少追求健康的消費者喜歡吃豆腐產品。「奶類食品/雞蛋/豆腐」大類的總平均售價雖然僅上升1.1%,但當中的「豆腐」組別,其總平均售價分別在2017年及2018年上升11.7%及6.3%,在去年繼續上升6.1%,當中組別內2款貨品的升幅分別達8.1%及9.2%。同一大類下的「雪糕」,組別內全部5款貨品的平均售價均有漲幅,在2019年的總平均售價上升3.5%。

調查發現同一貨品於年內的售價變動差異可以很大,例如1款涵蓋於年度調查並於兩間超市網上購物平台有售的衞生紙,該款貨品的網上平均售價(包括優惠價)自2018年2月的$31.8,到同年6月已上升至$36.1,升幅約1成,之後平均售價稍微回落,但在2019年初卻反覆回升,至今年2月該貨品的網上平均售價為$37.9,較1月份的$35.1上升8%。

年內跌幅最大的一類貨品是「酒類飲品」,總平均售價下跌3.1%。當中「啤酒」同時是年內跌幅最大的組別,達5.6%,該組內跌幅最大的2款啤酒,分別為下跌10.4%及13.9%;而「葡萄酒」內的4款貨品中,有2款下跌0.4%及5.7%,另外2款則上升0.3%及2.8%。

消委會自2005年起發表年度超市價格調查,以大型連鎖超市的掃描數據為基礎,讓消費者比較不同牌子貨品於不同店舖的價格,以增加市場價格的透明度,方便消費者作精明選擇。

消費者委員會保留所有關於《選擇》月刊及網上《選擇》的權利(包括版權)。